为深耕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承载生命成长的教育空间,4月8日,李堡镇中心小学召开“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主题班主任例会。会议围绕教室环境营造、班级管理创新、师生共读共长等议题展开,全校班主任及相关行政人员参会。
一、读书赋能:解码教室的成长密码
班主任孔思彤老师和季春燕老师以《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阅读心得为切入点,分享了“教室作为生命成长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孔思彤老师结合实践经验,介绍了“21天阅读挑战”“夸夸卡制度”等创新做法,倡导通过“微小行动”积累成长能量;季春燕老师提到,家校共育是教室生长的重要支撑,让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编织故事的空间,共建“成长共同体”。
二、细节入手:夯实班级管理基石
德育处副主任李惠洁聚焦班级日常管理细节,针对近期检查中发现的教室对角装饰掉落问题,提出“学生自主维护”策略:鼓励师生利用彩色纸手绘图形、设计空心字体标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对班级环境的归属感。她强调,教室卫生需落实“值日生责任制”,流动红旗送还需指定固定学生负责,确保管理常态化。同时,明确黑板报更新主题,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班级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三、精准部署:勾勒教室生长蓝图
德育处主任任刘勇从“硬件优化”与“文化深耕”两方面部署工作。在环境建设上,提出“可拆卸式班级符号系统”规划,既保留班级特色,又便于动态更新。在细节管理上,他针对讲台杂乱、书柜积灰、课桌椅摆放不规范等问题,提出“每日三查”要求,并强调绿植养护、流动红旗送还等工作需责任到人。他特别指出,教室布置应“以生为本”,如通过“小岗位制”(图书管理员、卫生督察员)培养学生责任感,让教室成为“会说话的成长导师”。
图5
四、理念升华:让教室成为生命绽放的起点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李爱国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本质是“教育初心的具象化”。他结合新教育理念,提出三点要求:重视读书打卡质量,鼓励教师从教育著作中汲取智慧;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让每位教师、家长成为教室成长的参与者,形成管理合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教室成为“有温度的成长港湾”。
此次例会既是一次经验分享会,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耕会。当教室不再是冰冷的空间,而成为师生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当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期待与创造,教育的美好便在“可以长大的教室”中悄然发生。李堡镇中心小学的班主任们正以行动为笔,在方寸教室间,勾勒出属于孩子们的无限可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