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建设>校本课程>详细内容

《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建设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06 点击数:

且行且思   一咏三叹

——《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专题总结

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

我校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32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教职工90余人。学校连续被县局评为“海安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近两年来,学校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大力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开发和实施《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背景: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校提出开发《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国家层面——课程改革的时代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味”,使师生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开发《古韵今风话李堡》这一校本教材正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二)地域层面——乡土资源的迫切要求。李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经济条件,欣欣向荣的古镇新貌为李小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将借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东风,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贯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在通过调查、访谈、研讨的基础之上,学校决定,围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理念,以创建“亮我教育”的办学特色为抓手,以“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为原则,把《古韵今风话李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赤岸,史悠名远;李家堡,抗倭击寇;三贤镇,蕴善崇德,这就是江苏沿海对外开放的卫星镇——李堡,它地处大江北岸,黄海之滨,是海安县老三镇之一。走进李堡古镇的街头,一杯清茶,淡雅里彰显的是厚重的人文;一曲京剧,安逸中显露的是朴实的民风。这里人文荟萃,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这里为民构筑拦挡海潮的捍海大堤;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李渔曾寄寓李堡,题匾“老鹳楼”,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这里商贾云集,上世纪20年代,李堡曾作为上好辐射江北的最后一个商品集散地,雄踞一方;这里写就传奇,清顺治二年壮士缪景先率众抗清,用鲜血写下悲壮的诗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更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粟裕、钟期光、姬鹏飞、陶勇等,先后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三打李堡”威名震惊中外、彪炳史册……古镇李堡的曼妙神韵中,深藏着太多太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体现着李堡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亮剑精神。这些成为《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的重要课程资源。

(三)学校层面——办学文化的深度追求。近年来,我校秉承“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理念,构建“亮我教育”的办学特色,努力实现让每一位师生成为最好的自我。《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是我校的教育品牌之一,它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以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以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紧密配合新课程改革,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坚持以人为本、亮我守真,实施《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学校与时俱进做出的明智抉择。

二、行动:百花争艳竞芬芳

李堡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何利用社区地域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对一所农村小学来说,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是一件充满挑战的工作。秉承“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亮我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组织开发《古韵今风话李堡》这门校本课程。

我校《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2年初,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的学校校本课程审查委员会,指导和管理全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并制定了《李堡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方案》。同年暑期,学校聘请相关课程专家、县局领导、社会贤达到校研讨,从古镇李堡名称的由来,到三贤镇感人的典故;从近代三打李堡的红色传奇,到现代剪板机之乡的美誉,凝练出李堡人“敢于亮剑、坚守真理”的时代精神,从学校光荣的少先队教育史,到学校自主教育的潜心实践;从80年代的市电教实验校,到一直以来市级乒乓球传统校,一代一代李小人对于教育的坚守与追求,是李堡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领导的重视、专家的引领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调研阶段。古镇李堡虽有丰富的地域资源,但经过调查论证我们发现,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对李堡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十分有限,他们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学习兴趣不够浓。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校从实际出发,遴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贴近学生认知心理的方式编排,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逐步形成关注和学习乡土文化的意识与兴趣。

第三阶段:开发阶段。校本课程进入开发阶段,首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大家积极思考,出谋划策,拟定了课程开发纲要,决定《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课程以活动集的形式呈现,共安排了6个篇章,分别是:1.古镇乡土篇——李堡的历史我骄傲;2.革命传统篇——李堡的精神我传承;3.节日民俗篇——李堡的习俗我了解;4.家乡美食篇——李堡的美食我享受;5.现代李堡篇——李堡的发展我自豪;6.寻访纪实篇——李堡的故事我探寻。共计90多个主题。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老师们积极进行编写,在编写上力求遵循地域性、实践性、创造性、时代性的原则。编写组从研发纲要、拟定提纲、收集资料、完成初稿、统稿修改、编排印制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编写方法上,先乡土后人文,近精远粗,突出区域特色,单元有活动,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完整性,现经过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活动体系,并分年级进行了结集,《古韵今风话李堡》的编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阶段:应用阶段。自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完成后,学校就将这套教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来检验,让师生来评价。一方面,学校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明确将《古韵今风话李堡》这本教材作为指定读本,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梳理学生或家长对该教材的评价情况,发现合理性的建议及时向教导处汇报,以便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材体系和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两年来,大队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2013年4月,组织学生到李堡老街参观,感受李堡以前的面貌;2013年10月,组织学生到李堡公安分局参观易震纪念馆;2014年5月,组织学生到光明村参观蔬菜大棚,感受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2014年11月,组织学生到参观李堡麻虾酱生产基地,感受李堡特产的生产流程。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校本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震撼力,也进一步丰富了校本教材的内涵。在不断应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校每学期末都要组织研讨活动,听取老师们对校本教材的建议和评价,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套校本教材。

三、成果:一切尽在不言中

1.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亲历实践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活动中的分工合作、自主探究,更是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认真听讲,被动接受,而是自然生成了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习惯。数百篇学生习作在《小学优秀作文》《作文点评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我校寻求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的整合点,让教师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共同成长,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建设能力。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十多名教师获省市实践活动优质课一、二等奖。

3.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一种团结协作、追求创新、亮出自我的风气已经形成。同时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变革,为重塑新型的学校文化提供了契机。我校先后获得“海安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海安县示范家长学校”、“海安县优秀门卫室”、“海安县书法绘画竞赛优秀组织奖”。

四、思考:风景这边恰独好

1.经验的积累。(1)坚持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但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自己。《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从内容选择来看,包含工业、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充分、自主、个性的发展,都可以依赖于教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运用。(2)坚持以乡土为源。《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中所有课程内容的选择均来自于李堡地区,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一种亲近感。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认可、学生喜欢、家长赞同。我们深深感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尊重教师、学生的课程决策权,关注世界、着眼未来、注重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应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产生了解家乡的欲望、热爱家乡的情感、汇报家乡的梦想。(3)坚持以整合为重。《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的课程内容,根据活动地点的不同,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在校园外。因此,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深入调查了解,通过“开放日”、家长会、调查表等形式,经常倾听街道、村里领导、居民、学生家长对校本教材的建议。整合各方力量,完善校本教材的体系。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邀请社会贤达、政府领导、退休教师等组成评审组,共同为教材把关。

2.困惑的破解。(1)课程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发展,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与实施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就需要有每一位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在这次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教师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开发出一套原生态的校本教材。但由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够、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不透、对教材意图的理解不深,导致部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可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开发和实施课程的前提。(2)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教材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教材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不管怎么变化,应围绕学生发展的思想,同时兼顾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挖掘新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的眼光、教师的胆量、教师的智慧。同时,修订教材后,涉及到内容的变化,教材就要重新印刷,这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3)课程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新鲜的学习内容,其评价与其他学科课程评价有什么异同?如何克服评价中教师主观臆断现象,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学生评价也好,教师评价也罢,家长评价也行,都要本着促进其发展,使其在发展之中体验快乐、体验幸福,这是下一步校本课程开发所要研究的话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将《古韵今风话李堡》校本教材工作做得更好,体系更加全面、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多样、评价更加科学,力争让这套教材成为我校课程建设中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