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的重要使命。在我们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围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这一办学理念和“培养卓越品质、广博学识、强健体魄的现代文明人”的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逐渐构建了一套符合我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亮我课程”。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汇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一、构建“亮我课程”的结构体系
李堡是一座千年古镇,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办学历史,如何在新校区得到充分的体现,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新校破土动工后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去年,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县局领导、社会贤达到校研讨,从古镇李家堡名称的由来,到三贤镇感人的典故,从近代三打李堡的红色经典,到现代剪板机之乡的美誉,凝炼出李堡人“敢于亮剑 坚守真理”的时代精神。
为此,我们以“亮我教育”为引领,从儿童多元智能的视角全面构建“亮我课程”体系,努力让每一个儿童都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办学理念统领下,以育人目标为落脚点,将校本课程定位为三类课程,即卓越品质类课程:广博学识类课程:强健体魄类课程:这样的框架构想,指向于学校特色、源自于教师特点、服务于学生特长。在这些校本课程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根据我校是南通市乒乓球运动传统校,设置了《乒乓零距离》这一课程;
也有对新时期文化的拓展与完善,比如基于当今全民阅读时代,对原有的《经典诵读》进行了深度挖掘,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框架,将原来的经典背诵、经典阅读两大板块改为三个篇章。“诗歌诵读篇”: “美文欣赏篇” “好书共读篇”在提倡吟诵,追求读与写的结合中,新的读本《我读我诵我写》诞生了;书中的星级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的欲望。
还有是挖掘地方资源的课程,如《古韵今风话李堡》,这门课程,每个年级各一册,每册分为这些篇章”。。教育实践表明,多样的校本课程清单,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越大,个性发展空间就越大。
二、盘点“亮我课程”的开发历程
如何让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教师“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卷入”?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理论学习讲究一个“丰”字。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线教师首先缺少的是理论引领。更新教师理念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一方面,我们购买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小学案例》《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12岁以前的语文》等书籍,引导教师全员阅读,深入阅读;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我校办学文化。在学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年级组学习机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丰富的学习形式为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养分。
2.实践探索追求一个“实”字。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在实践中,我们借专家之智,借社会贤达之识,借教师之力,不断拓宽校本课程的开发渠道。在开发课程《古韵今风话李堡》时,我们多次去如皋、泰州,从《如皋县志》和《泰州县志》中查找李堡的历史记载。走访原李堡镇仲新平老书记,(人称李堡通,写有《李堡的故事》一书)向他了解李堡的历史,知晓李堡连的红色传承(现为上海通讯连)。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李堡民风、民俗。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古韵今风话李堡》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开发课程《乒乓零距离》时,我们邀请30多年前担任我校首任乒乓球教练,现为县乒乓球协会主席盛忠华来校,讲解我校乒乓文化的发展史,对我校课程开发提出指导意见。在开发课程《我读我诵我写》时,我们邀请了县教研室仲剑峰主任为我们作阅读课程指导讲座,并审核我校阅读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课程专家、县局领导、社会贤达的加盟,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越来越清晰。
3.成果分享体现一个“厚”字。我校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屡次获奖,(网络读书活动;“新华杯”读书节活动,乒乓球队参加市、县比赛,学生习作获奖证书或发表原件。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微型课题。)
在县教育局组织的校本课程评比中,我校选送的《古韵今风话李堡》、《乒乓零距离》、《我读我诵我写》三门校本课程,全部被评为“县优秀校本课程”。杨桂林校长撰写的《“亮我”课程: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我》一文,发表在《辽宁教育》。
三、描绘“亮我课程”的发展蓝图
随着新学校的建成,办学条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拟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集合起来,以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效性。乒乓球运动是我校传统特色项目,在新的环境里,我们将引导师生全员参与,提高特色项目的普及率。同时,聘请有兴趣的家长担任业余教练,形成家校联动的校本课程机制,邀请县内外乒乓爱好者到来交流、指导,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践行的水平。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征途上,我们将边行边思,边学边研 ,我们坚信:有联盟学校的学术引领,有县局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