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爱心的最佳时期是在童年,这一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最佳对象是父母,因为父母的言行能在最大限度上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态度。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起孩子的爱心天堂。
一、坚定地指出孩子的粗鲁动作
同情心的前提,是对他人尊重。如果孩子对我们吐口水或者做出粗鲁的动作,而我们只以笑来掩盖自己的尴尬,那这无疑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默认。所以,这时,我们不妨用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所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将脚高高地放在桌子上或者扯拉他人的头发等等。
二、温柔地对孩子说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说话的语调与口气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态。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孩子说话,在言语时表达出温和与友善,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并以同样友善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三、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
每个父母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自身的内省力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力和同理心就会大大增强。
四、角色体验,让孩子说出真实感受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所以,当给孩子讲生动的童话故事时,我们不妨和他多交流一些情感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故事让孩子辨别哪些行为是有爱心,哪些行为是没有爱心。当孩子有所正确认识之后,再把故事里的主人公换成是孩子本身自己,让孩子说说怎么办?一步步地强化,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巩固和强化爱心意识和行为。
五、让孩子做小动物的“爱心大使”
孩子天生就和小动物有一种亲密感,所以,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动物饲养角,饲养一些容易存活的小动物,比如小乌龟、金鱼、泥鳅、蚕宝宝等等。让孩子天天给小动物喂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旦小动物有异常现象,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网上查资料、自己查书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六、鼓励孩子给他人送去关爱
社会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值得我们去关心、去帮助。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一起去关注媒体的报道,了解他们的艰苦生活,让孩子慢慢的知道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缺衣少食、没有学上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玩具和衣物,为他们送上祝福的话语。让他在送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