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我们不单纯只是教书匠,育人亦是的我们的使命,但怎么育?如何育?管校长的一线“反思学”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一线教师》第170页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南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某个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曾为这个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善事。每个族人必须将犯错误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人们要载歌载舞,用隆重而热烈的礼仪来庆贺犯错误的人脱胎换骨,悔过自新。
我们的学生,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他们的心智发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只不过存在问题的表现不同而已。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有了问题或是犯了错误,作为教师该怎么办?管校长给习惯于简单训诉、粗暴批评的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但,管校也点出“抗挫能力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而这项能力却没有纳入优等生的评价体系里。确实,现在的孩子心理过于脆弱,尤其是浸泡在“赏识”里的优等生们,家长宠着、老师宠着、社会宠着,但凡有一星半点不顺便觉得委屈极了,怎样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而有时,我们又会发现,极个别家长似乎比孩子们还玻璃心。这就导致一些教学理念不被认可时,教师不可避免地自我怀疑,颓然泄气。这时,请翻开《一线教师》高于家长“好”还是“坏”这一节:“教师的教育思想超前于家长,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教育的幸福,不光要有梦想,还要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里,找到平衡的着落点。”不知管校这番话是否能够宽慰彼时的迷茫。
阅读着《一线教师》里的种种案例,我常常敬佩身处一线的管校,与学生走得比我们更近,却又思考得比我们更细更深。
他在手记十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他发现中国学生的视力并没有在上下午各一节的眼保健操中得到保护,外国来访的学生却少有近视。于是他便去做了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做眼保健操纯属应付,根本没想用它来保护眼睛。基于小学生按不准眼保健操里穴位的事实,管校在课上宣布以后可以不做眼保健操,但这项决策又与学校要对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进行打分评比的制度相矛盾,即便学生大失所望,管校也只能收起承诺。是呀,“对的”不一定能在现实的土壤中发芽,长出应有的花与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所出台的班级制度,应与上级部门尽可能一致,否则很容易犯失信于学生的大忌。借用管校在该节文末的感慨便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是一线教师最好的生存方式。”

(李堡镇中心小学 韩舒冰)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