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您的位置: 首页 >后勤装备>装备建设>详细内容

李堡镇中心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4 点击数:

一、建设背景

 海安县李堡实验小学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师生2000多人。201312月,李堡镇党委政府投资8200万元异地新建李堡实验小学,新校区拥有八轨四十八个班,20167月异地建成后迁入新校区。学校以“亮我守真”为其办学理念,并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学校,李堡实小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宜从顶层设计、长远发展的角度,整体规划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

二、组织机构

    为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确保智慧校园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由许福年校长牵头为组长,孟宏生为副组长,储开富、曹勇、高新生、任刘勇、卢刚等作为组员的智慧校园创建专项行动小组。单独设置学校装备处,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协同智慧校园建设统筹发展,设立校级首席信息官由曹勇担任。此外,针对语文(李惠洁)、数学(卢刚)、英语(丁玲玲)、综合学科(曹丽华)分别安排一名信息化教研员,指导并帮助推进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三、目前现状

(一)硬件设备:

我校已于2016年(建校)建成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因特网,有1个网络中心、3个计算机房,37个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专业录播教室。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互为一体、高速运行,并不断优化升级,为建立智慧校园提供了可能。

(二)软件支持:

加大投入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育提供适时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信息。主要包括各类教育资源库和中央电教馆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创建学校电子图书馆,图书馆利用“电子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的电子借阅和管理。学校还把南通市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中心、海安县教师发展中心等网站上的优秀的教育资源链接到学校网站上。

以每周集体备课为基本平台,以年级和学科组为单位,把集体教研、备课形成的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巩固作业、试卷、教学课件等上传到资源库中,由信息中心进行了分类整理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我校资源库内容日趋丰富。

四、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日益普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紧追时代,为学生服务。而智慧课堂提供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内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校园还存在着校园网无线覆盖率不足;终端还需完善,智慧教室还未建成完成。在数字资源方面,尚未能及时共享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以及权威部门提供的先进的优质资源。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现行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签到环节、疑问确认环节、提问互动环节、课堂小测试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展示过程中,使用纸张签到,效率低且存在代签现象,结果不便于教师统计;

提问互动环节和课堂小测试的环节中,教师给出简单选择后,学生举手或者口头回答,不能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教师只能根据大体情况来判断是否进行教学,没有准确的数据,更不能考虑后期的数据挖掘和数据统计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在逐步的推广运用。

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鉴于李堡实验小学目前信息化现状、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需求,结合当前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智慧校园的建设迫在眉睫。 

五、建设内容

(一)智慧环境:

构建教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智能化环境,实现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层采用云建设模式,为校园信息化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1、校园网:通过有线、无线覆盖到学校的每个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并保证全校师生安全、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2、网络带宽:要满足日常教学和办公的正常需要,能支持高峰期的群体并发访问,保证正常的访问速度,网络布线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网等多网融合;

4、采用成熟的千兆/万兆以太网络技术和设备,网络应满足冗余性要求;

5、学校接入的控制点,要配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系统,有效隔离不良信息。 

在终端这一方面:还需要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配置合适的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等;计算机的配置应满足正常教学和办公的需要,属于同类产品的主流配置;  学校为学生的数字学习终端提供专用课桌等使用配套服务;各种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校园有线网、无线网安全接入互联网。

(二)数字资源:

1、建设视频公开课资源,促进名师课堂的网络传播;

2、建设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化资源;

3、建设数字图书资源,支持师生开展数字阅读;

4、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性资源(讨论、试题、笔记等)的积累与应用;

5、重组和改造数字资源,适应实际教学需要;

6、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资源版权。

通过智慧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不断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研、教学和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的配套出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结合目前主流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六、经费保障

学校专门设立教育信息化工程专项经费,并保证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学校要保证教育信息工作经费投入充足,并整合现有资源,挖掘各方资源和潜力,为学校信息建设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开展校企合作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体系。

  智慧校园建设,能够使我校已有的媒体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智慧课堂提供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内需,满足不从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的数字资源,能够拓宽教师的思维,更好的分析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