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是雷锋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李堡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争做追“锋”少年”的文明实践活动。
学习雷锋精神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安乐乡的一个雇农家里。在旧社会,他6岁给地主放猪、砍柴。当雷锋的故乡解放时,乡长从深山破庙里找到了遍体鳞伤的雷锋,把他送进医院治好了满身的脓疮。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从苦难的童年跨入幸福的少年,不但生活有了依靠,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雷锋勤奋好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1956年小学毕业时,只有十几岁的雷锋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们小学毕业了,这要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关怀和培养。毕业以后大家准备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更多知识,更好地建设祖国。但是,我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做一个好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贡献力量!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一个好战士,拿起枪杆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争取做一个人民英雄!
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老师们,请你们看我的行动吧!
雷锋真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雷锋从初小到高小,学习都非常努力,每天很早就来到学校,从不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他学习环境比一般同学差,因为寄居在六叔奶奶家,懂事的他要做很多家务劳动,比如砍柴、煮饭、寻猪菜等。由于他脑子灵活,善于利用时间挤和钻,把读好书、做好作业、搞好家务劳动三者安排得有条有理,没有偏废。
在学校,不论哪个老师讲课,他都端端正正坐着,集中精力听课,遇到疑问,下课后一定找老师或同学解答,直到弄懂为止。对待作业,他也十分认真,一次,快放晚学了,有一道数学题他还没做出来,有个同学想帮助他做,但他婉言谢绝了,硬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边看书,边思考,反复计算,直到做出来才回家。
乐于助人的精神,雷锋在小学读书时就有很好的体现。学校前面的荷叶坝有座小桥,是上学的必经之路,每逢刮风下雨,桥下的水流很急,年幼的同学都怕过桥摔跤。雷锋到学校特别早,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一个个把同学们牵过桥。有次雨下得特别大,溪水漫过桥面,雷锋带头走在前面引导大家一个挨一个手拉手过桥,还背着一个胆小的同学过了桥。
从跨入学校门起,雷锋就酷爱读书,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几近痴迷的程度。他的求知欲十分旺盛,除学好功课、做好工作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看了不少书籍,无论什么时侯,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书,一有空就拿出来阅读。
雷锋高小毕业以后,就到了县委机关当通讯员,县委领导经常开会或工作到深夜,为了等待开完会打扫会场,他经常坐在隔壁房间里看书。看了《刘胡兰小传》以后,他对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和事迹十分敬仰,他联系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县委办的一位同志说:“刘胡兰牺牲时不满16岁,比我还小,她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她的死比泰山还重,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做报告,他出差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多了。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发现一个背着小孩儿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眼含热泪地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住哪的?是哪个单位的?”雷锋回答道:“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争做追“锋”少年
学校通过看雷锋、颂雷锋、学雷锋、画雷锋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从身边点滴做起,踏着新时代的步伐,用爱心和责任续写雷锋故事。
看雷锋
颂雷锋
学雷锋
画雷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熟悉歌声在耳边回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知道了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追“锋”少年,在行动中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