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海平原上,有一面已经飘扬了五十多年的“红旗”,这就是闻名全国的角斜红旗民兵团,他是全国唯一的团级建制民兵标兵单位。中央军委多次前往视察,成为江海平原上的一面旗帜。
角斜“红旗民兵团”的前身是角斜地区抗日自卫队。1941年,角斜镇建立民兵组织,支援前线,锄奸反特,先后配合新四军、解放军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数百次英勇战斗,为苏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他们又组成“常备民工队”,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参加了解放福州和厦门等地的战斗,涌现出5名“头等坚持英雄”和“支前英雄”。1958年,角斜公社民兵团正式成立。民兵们继承和发扬“劳武结合”的光荣传统,坚持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军事训练。至1966年,全团涌现出339名特等射手。1964年7月17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和江苏省军区授予“红旗民兵团”称号。1966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南京军区在海安县举行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大会。
长期以来,中央军委、南京军区、省军区等各级军事机关一直关注着角斜红旗民兵团这面“红旗”。粟裕、谭震林、张爱萍、姬鹏飞、彭冲、廖汉生、许世友、杜平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将领,有的在角斜战斗生活过,有的到角斜视察指导过,与角斜民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佳话。
海安市李堡镇中心小学六(3)中队的辅导员缪紫蔚老师和少先队员们欲前往角斜参观,出发前一天,队员们激动万分,纷纷在家做足功课,查找民兵事迹,了解角斜红旗民兵团的故事。
缅怀先烈,增辉红旗丰碑
第二天,辅导员缪老师和队员们首先来到角斜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
校外辅导员、曾任红旗民兵团参谋长的缪建同志,在纪念碑前,深情地讲述碑上印刻的革命故事。
队员们听得特别认真,把自己深有感触的事迹记录下来。
接着,队员们给烈士扫墓,清理杂草。
他们依次献花,向为民族独立、家乡解放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和沉痛哀悼。
风雨兼程,说不完的坎坷沧桑,历史巨变,道不尽的盛世辉煌。回首过往,每一段辉煌皆来之不易,恰如雄关漫道,几代人前赴后继,令人感慨;展望未来,无数美好愿景令人向往。
辅导员缪老师勉励大家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先烈英勇无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这片充满发展活力的热土上继续前行。
红色传承,赓续精神血脉
祭扫完烈士墓,我们又来到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馆。金黄色琉璃瓦建筑,既庄严又美观,既凝重又雅静。
在陈列馆的入口,巨大的浮雕墙上印刻着一张张栩栩如生的面孔,脸上的坚毅依稀可见;馆中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演示展台,生动再现了角斜民兵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
队员们在校外辅导员的带领下,瞻仰书法题字馆、观看图片、视频资料,聆听开国将领们与红旗民兵团的故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角斜民兵团的红旗始终屹立飘扬,“听党指挥、忠于祖国、爱军尚武、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红旗精神”历久弥新。
辅导员缪老师说:“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仍然需要‘红旗精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红旗精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激发必胜信心与苦干动力。”
队员们感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国经历了漫长的革命斗争,先烈们用鲜血换取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大家一边交流体会,一边记录笔记。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中国。信念如磐,一脉相承。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正是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豪迈的气概,撑起了百年大党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感恩思源,红领巾心向党
寻访旅程短暂,红旗精神常存。
寻访心语,表达了爱党爱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稚嫩手绘,更加体现了少先队员们热爱党、歌颂党的精神风貌。
高高飘扬的党旗,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员奋勇前行;星星火炬的旗帜,引领着少先队员前进的道路;鲜艳的红领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用户登录